育肥豬的飼養與管理技術
育肥豬的飼養與管理技術
一、品種的選擇
1、土二元雜交豬:即引進品種的公豬與本地品種的母豬進行交配而生產的后代。其瘦肉率一般在48-52%,如我省的長×定和大×定
2、洋二元雜交豬:即引進品種的公豬與引進品種的母豬的交配所產生的后代,如長×大、大×長、長×杜等。其瘦肉率達60%以上。
3、土三元雜交豬:引進品種的公豬與土二元雜交母進行交配所生產的后代,其特點適應性強、風味好,瘦肉率達58%以上。
4、洋三元雜交豬:引進品種的公豬與洋二元雜交母豬進行交配所生產的后代,其特點是生長快、瘦肉率達62%以上。
二、仔豬的挑選
仔豬體質健壯、被毛光亮、發育勻稱、動作靈敏、食欲旺盛。
三、育肥方法
常用的育肥方法有二種,即階段育肥(也稱吊架子育肥),這種方法在瘦肉豬生產上已不應用。另一種方法為直線育肥(也稱一條龍育肥),這里主要介紹直線育肥法。
直線育肥法在營養水平上沒有明顯的階段,從仔豬斷奶后就采取較高營養水平直至出欄。為了提高商品豬的胴體瘦肉率,在飼養方法上采取前促后控的飼養方法,而且育肥前期(斷奶-60千克)采取較高的營養水平讓豬自由采食,以促進肌肉的充分生長。這個時期的每千克日糧的可消化能為13-13.39千焦,粗蛋白達16-18%以上。育肥后期(60公斤至出欄),降低營養水平或限制豬的采食量(一般按自由采食的85%-90%供給),以限制脂肪的沉積。這樣,增重不降、飼料報酬和胴體瘦肉率提高。這個時期的每公斤日糧的消化能為12.55-13千焦。粗蛋白12-14%,全期日增重達600克以上,料肉比3.2-3.5:1。
四、育肥豬的管理
1、適宜的飼喂次數,一般以每日飼喂2-3次較為適宜。
2、供給充足的飲水。豬每次進1公斤飼料,需水2.5-3公斤,才能保證飼料的正常消化和代謝。
3、合理分群。為便于管理,按性別來源、體重、體質、性格和吃食等方面相近的豬合群飼養,一般10頭左右為一群。
4、保持環境衛生。保持豬舍清潔干燥,空氣新鮮。
5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。豬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-26℃,濕度為60-70℃。
6、充足的光照。適當的光照能加強機體組織的代謝過程,促進豬的抗病能力。
7、合適的氣流。豬舍的氣流以0.1米/秒-.2米/秒為宜,大不超過0.25米/秒。
8、合適的密度:15-60千克的豬,每頭豬0.8-1平方米;60千克以上的豬每頭1-1.2平方米。
9、保持安靜。豬舍內的噪音不超過85分貝。
10、驅蟲。整個育肥期間驅蟲兩次,兩次間隔1個半月。
11、嚴格衛生防疫制度。圈舍做到定期消毒,一般用2%的燒堿液。防疫應根據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,嚴格按照程序免疫,在整個育肥期要注射2次口蹄疫疫苗。
相關資訊
同類文章排行
- 育肥豬的飼養與管理技術
- 技術支持與售后服務和物流配送體系
- 秋冬須要防豬“類感冒”
- 初生小仔豬喂食方法
- 引起仔豬腹瀉的飼料原因與控制
-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癥狀及治療措施
- 豬病預防治療過程需要避開哪些問題
- 如何防治仔豬哺乳期下痢
- 養豬舍溫度等環境控制技巧解析
- 引起母豬流產的疾病及防控措施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